1. <rp id="qfgjc"><object id="qfgjc"><blockquote id="qfgjc"></blockquote></object></rp>

      1. <button id="qfgjc"><object id="qfgjc"></object></button>

      2. <th id="qfgjc"><track id="qfgjc"></track></th>

        <dd id="qfgjc"><track id="qfgjc"></track></dd>
        <rp id="qfgjc"></rp>
      3. <rp id="qfgjc"><object id="qfgjc"><input id="qfgjc"></input></object></rp>
        <s id="qfgjc"></s>
      4. <s id="qfgjc"></s>

        當前位置: 首頁 > 專題專欄 > 文明創建

        “蝸居”到“宜居”幸福感躍升

        來源:岳陽日報 發布時間:2018-12-21 09:13

        衣食住行是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,而住房,在老百姓心中更是頭等大事。改革開放40年來,從平房到樓房再到住宅小區,岳陽居民的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房子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居所,它于不經意間改變著一個城鎮和鄉村的面貌,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軌道。老百姓從“蝸居”到“安居”,從“安居”到“宜居”,幸福感大大提升。

        “50后”上岸漁民劉官保:告別“水上漂”,樂享安居夢

        11月28日一早,岳陽樓區西瓜山社區劉官保家里一片忙碌,幾個人在忙著裝箱、寫發貨單,10多個泡沫箱里裝滿了腌制好的桂花魚、鱤魚、黃骨魚等特色湖鮮,門口一輛小貨車正等著裝貨,送到岳陽東站,通過高鐵發往廣州。客廳里連個站腳的地方都沒有,忙里偷閑的老劉招呼記者說:“這房子小,現在又當加工點,又做倉庫用,有點擠哦。”

        劉官保今年65歲,祖輩是漁民,從小就在洞庭湖里過著“起居三米艙,捕魚換口糧”的水上生活。回憶起上世紀70年代日子,妻子駱時珍一直在笑:“過去常年漂在水上,白天一張網,晚上七尺板。燒火從柴到煤再到煤氣罐,都要靠扛,現在多好,自來水、天然氣,手一擰,就都有了!”

        “船上生活始終不踏實,沒有‘根’的感覺。”劉官保說,以前在湖上討生活,經常是飄蕩一整天卻毫無收獲。1997年,從華容幸福鄉移民到西瓜山社區,老劉一家過上了有“根”的生活。這個“根”就是社區的上岸漁民安置房,當時只花了11萬元,兩居室的平房,約50余平方米,屋后是一個大的水泥坪,立著30平方米“漁民唱晚”的文化墻和社區大舞臺,晚上熱鬧得很。

        劉官保的兩個兒子,已經完全脫離“漁民”的烙印,在水運公司跑運輸,現在又當老板,年收入20多萬元。社區工作人員介紹,西瓜山社區成立剛好10年,最初由華容縣湖濱漁業社根據國家平垸行洪政策整體搬遷而來。現今的805戶里,轉產上岸漁民和水上作業漁民占到510戶。這兩年,老劉還在附近小區買了100多平方米的電梯房,閑時帶孫子,其樂融融。

        談起現在的生產和生活,劉官保很滿足。“洗腳上岸”10多年了,5條小木船還剩一條,老兩口還是閑不住,經常天還未亮就去湖邊收購些漁民剛打上來的鮮魚,自己腌制加工出售,其他時間還是很空閑的。比起當年在船上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,然后忙碌一整天。老劉感慨道:“上岸定居真是一項好政策!現在好了,住在敞亮的樓房,不用忍受風吹雨打,既安全又安心。”

        “60后”單位職工馮建國:三次搬家,房子越住越大

        一套房子,不僅僅是容身之所,更多地被賦予了“家”的意義。改革開放40年來,從低矮平房到“筒子樓”,再到小區,多數岳陽人經歷了從勉強“蝸居”到舒適“安居”的變化,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都不可同日而語。今年50多歲的岳陽樓區居民馮建國,就是其中的親歷者。

        走進天倫城小區居民馮建國的家,淡青的整體色調同淺米色系家具相襯合宜,雅致大方,滿目清新。馮建國介紹說:“裝修很多是參考了女兒的意見。以前我們住朝陽村的時候,鋪個地塑就行了。現在既要美觀,又要環保,要考慮的事數不勝數。從請人設計,到選材料、買家具、布置裝飾,前后花了有大半年。”

        馮建國提到的朝陽村位于奇家嶺,是原電磁鐵廠為解決年輕職工的住房問題,于1990年興建的眾多棚戶區之一。他與袁女士的婚房即位于此。兩人回憶,當時住房面積還不到30平米,一室一廳,不帶衛生間,上廁所得去外面的公廁。

        在這間小小的平房中居住數年之后,馮建國一家在1997年搬到了單位新建的福利房中。袁女士告訴記者,那是當時常見的兩室一廳,面積在80平米左右。拿到房子兩人很興奮,隨即便開始著手裝修。“那時候裝修很簡單,鋪瓷磚,刷刷墻,就差不多了。當時還沒有專門的家裝公司,也談不上什么設計布局。”

        十年時間倏忽而過,原先的新居也不知不覺變成了老房子。臥室的地磚拱起來幾塊,踩上去“嘎吱嘎吱”地響;一樓的房子濕氣重,護墻板已是霉跡斑斑。過去住在一處的同事許多搬往了中心城區,馮先生一家終于也在2009年買下一套新房。

        講起新居,兩人均表示無論住家還是小區環境都很舒服。“現在這個房子比起之前確實是好多了。四室兩廳,面積也大,來了客人住也方便。以前又陰又潮的,現在住到七樓,上下都是電梯,采光、通風什么的都好。這種花園式的小區,環境優雅,購物方便,家里老人也經常過來住一住。”

        談到三次遷居的感受,馮先生則頗有些感慨:“都講憶苦思甜,其實以前條件差是差一點,但也不算苦,過得還是很開心的。住岳磁社區的時候,路邊都是種了20多年的大樟樹,好多老人坐在樹蔭下打牌下棋,鄰里關系很和諧。朝陽村就更不用說了,一排平房,大家串門聊天,還經常一起打打乒乓球、臺球,像一家人一樣。一下子也30多年了,岳陽城市日新月異,現在住上這么好的房子,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哦。”

        “80后”創業青年許其:從舊磚房到電梯房,開啟新生活

        作為土生土長的岳陽人,29歲的許其說起自家住房的變化,止不住打開了話匣子:“王家河邊的楓樹村,是我從小到大一直居住的地方。從記事起,這里只有十幾戶人家,出入是一條泥巴路,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。如今,這里的高樓林立,開車回家找個車位都好難。”許其家在岳陽樓區楓樹村林場組,他記得小時候家里住的是一棟舊磚房,冬天漏風、雨天漏水,周圍是一片荒山、菜地,那時還未修王家河大橋,要走到花板橋才坐得到公交車,住在城里跟農村沒什么區別。上世紀90年代末,他父親在原宅基地上自建了一棟兩層樓,每間房都貼上了瓷磚地板,還接通了自來水,居住條件明顯改善。

        隨著城市東擴發展,楓樹村一帶新建的房屋越來越多,基礎設施建設還跟不上發展節奏,有些擁擠不堪,成了“城中村”。2017年,許其想改善一下生活環境,又不想離父母家太遠,到處看房。恰好馬路對面準備建一個高檔小區,他與家人幾番商量,就在這個名叫“萬象瑞城”的小區買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電梯房。“這曾是我兒時玩耍的地方,現在蓋起了高樓大廈,也是我未來的家”。

        許其即將入住的小區只是我市眾多商品房小區中的一個,步入21世紀,岳陽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,尤其是近幾年棚戶區改造、征地拆遷,城市框架進一步拉大,居民小區、高檔住宅區、復式樓、別墅、公寓、廉租房等多種類型的房子如雨后春筍般林立,人們的住房面積也翻了幾倍,住房面積的增加,生活條件的改善,無一不體現著人們生活發生的巨變。(本報記者 王昕力

        秋霞电影网,秋霞影院,影音先锋神马电影都免费在线观看的手机电影无码片